大同日報國慶專版 | 廣靈縣:民生福祉最關情 初心如磐寫春秋
偉大祖國75華誕之際,中共廣靈縣委十六屆六次全會召開之際,9月29日大同日報國慶專版刊發“廣靈縣:民生福祉最關情初心如磐寫春秋”連版報道。
盛世華章波瀾壯闊75載,初心如磐民生福祉最關情。
煙波浩渺,蜿蜒不息。壺流河從恒山東麓的懷抱里滾滾而出,如萬闕歌聲代代相傳,見證著廣靈縣的滄桑巨變。放眼望去,壺流河畔山川秀美、文化絢麗、生機勃發、人民安居樂業……一幅欣欣向榮的百里畫卷徐徐展開。翻閱七十五載的時光答卷,民生福祉的牽掛最為深切,沐浴著新時代的陽光雨露,廣靈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認真落實中央、省委、市委決策部署,書寫了擔當實干、改善民生的新篇章,鐫刻下極不平凡的歲月印記。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之際,讓我們一起感知廣靈縣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壯”,守護朝夕美好、拓寬就業大道的時代溫度,一起感受壺流河畔干部群眾滿滿的幸福感。
助老餐廳全覆蓋托起最美“夕陽紅”
90%以上的財力投入民生,全縣70周歲以上老人助餐全覆蓋,5.73億元改善提升教育,數千群眾家門口就業……一組組暖心數據,托舉起民生的高度,丈量著幸福的廣度。
近年來,廣靈縣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盯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壯”,努力辦好助老、教育、就業等群眾可感可及的好事實事,讓老人安享晚年、孩子安心讀書、家長安業務工,極大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村里助老餐廳的飯菜色香味俱全,我們只需3元就能吃到中午飯,可口的飯菜吃到飽,每天還不重樣,既方便又實惠。”9月23日,廣靈縣西宜興村76歲的孫支富老人邊吃邊開心地說。他是村里助老餐廳的??停刻熘形缫坏斤堻c就與老人們聚集在食堂,共享著幸?!笆场惫夂蜏剀暗呐惆?。
今年以來,廣靈縣70周歲以上老人都可以在村里的助老餐廳就餐,享受政府補貼后的午飯3元、晚飯1元的特惠價,群眾還可以用自己家產的蔬菜、糧食抵頂餐費。餐廳根據當地老年人用餐特點,為老年人提供種類豐富、口感偏軟、營養均衡的健康餐,行動不便的老人還可由村里的助老服務人員上門送餐,讓老人們足不出村就能吃上物美價廉的現成飯。同時,村里還配備了專業的助潔服務人員,為老年人提供洗衣、清潔等貼心服務,讓老年人在家門口樂享幸福晚年生活。
常年在外地工作的廣靈縣曹川村村民劉國喜欣慰地說:“我不經常在村里,不方便照顧老母親的生活起居,現在村里有了助老餐廳,俺娘每天在這里吃飯,每天葷素搭配,吃的比家里還好,俺們在外頭很放心?!?/p>
為更好地滿足老年人高品質助餐服務需求,今年以來,廣靈縣委縣政府將農村養老助老公共服務項目作為十大民生實事之一,由縣委常委牽頭成立專班主抓落實,通過政府投一點、集體補一點、個人出一點、社會捐一點、自主經營省一點的“五個一點”多元保障機制,推進助餐服務標準化建設,全縣8個鄉鎮121個行政村全部設置了助餐、助潔服務點,且全部正常運行,實現了70周歲以上老年人助餐助潔全覆蓋。同步結合“星級文明戶”“孝老敬親戶”評比,鼓勵子女孝老愛親,在全社會形成愛老敬老的良好風氣。
高質量發展教育成就多彩“未來夢”
時下正是新學年開學季,走進廣靈縣各中小學校園,隨處可見恢宏大氣的教學樓、寬敞明亮的教室、綠樹環繞的林蔭道、現代化的多功能教室,師生們在優美的環境中工作學習……這樣的場景,是全縣教育改革發展成就中最直觀、最生動的體現。
“以前縣城西邊的老城區沒有初中學校,今年縣里在原華電小學的基礎上改擴建了實驗中學,極大地方便了我們就近上學?!苯衲?月送孩子讀初中的廣靈縣西關村村民李建國高興地說。
2022年以來,廣靈縣堅持把有限的資金優先用于改善辦學條件,先后實施了5個學校新改建項目,教育領域工程項目投資達到5.73億元,占全縣民生工程投資的26%。特別是傾力回應家長訴求,全力推進“寄宿制改造計劃”,在順利投運新一中的基礎上,為3個學校新建宿舍樓,解決了農村家庭學生的住宿問題和家長的就業難題。
“學校新建了宿舍樓,孩子就可以寄宿了,條件還非常好,我就在學校附近箱包廠找了份工作,除了周末陪孩子,平時多掙份錢改善家里生活。”在廣靈縣箱包制作園區工作的張婷婷滿臉喜悅地說。
對于學生和家長而言,選擇一所學校,不僅要關注其是否具備完善的硬件設施,更要關注它的“軟實力”。廣靈縣圍繞滿足未來至少10年的教育需求,大力推進“縣管校聘”,把159名農村教師調回縣城,拿出155個編制用于招聘教師,教師隊伍結構持續優化??h財政每年專列100萬元專項經費,強化中小學教師業務培訓,組織實施“國培計劃”,極大地促進了教育教學水平提升。廣靈中考成績連年在全市各縣區名列前茅,高考本科達線率大幅提升,2022年以來23名學子被清華、北大錄取,586名學子考入“985”“211”院校。
從“有書讀”到“讀好書”,從“基本均衡”走向“優質均衡”,廣靈縣為了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優質的教育而流星趕月,凡是有利于教育事業發展的事,都要想方設法開“綠燈”。2023年以來,全縣累計發放各類助學金、補助金等6175萬元。
家門口就業創業搭建廣闊“增收路”
就業連著民生冷暖、萬家燈火,是托起“一老一小”更加有“溫度”生活的關鍵所在。
“出門就上班,時間自由安排,工資按件計算,真的是做到了照顧孩子和掙錢兩不誤。”家住廣靈縣北道巖村的居民劉中華家距離她工作的箱包制作就業基地只有300米,每月穩定收入3000元,像劉中華一樣在家門口從事箱包加工的婦女姐妹目前全縣達900多人。
近年來,廣靈縣堅持聚焦重點群體穩定就業,把促進脫貧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和關心關愛老人、優先發展教育一起抓,針對進城陪讀群眾,有效利用“幫扶車間”,大力發展箱包加工、柳編制作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探索推廣“媽媽崗”等多渠道靈活就業模式,出臺《發展手工業拉動就業的實施方案》,凡是在縣箱包制作等手工業企業務工一年以上的員工的子女,可憑手工業協會出具的務工證明在縣城內學校優先就近入學。此外,縣委縣政府給予本地手工業企業“一減、五補、兩獎、一支持”的政策賦能,每年拿出不低于1000萬元支持全縣手工業發展,為群眾穩定就業提供了有力支撐。充分發揮“廣靈巧娘”省級勞務品牌優勢,吸納1085名農戶從事“巧娘”編織;傳承壯大“廣靈雕工”傳統手工藝,帶動300多人吃上石雕、泥塑手藝飯。
“今年的麒麟西瓜豐收了,我的土地流轉給園區每畝能收入1500元,另外我在園區種瓜、采摘務工每月還能掙2000元,咱也是產業工人了?!睆V靈縣加斗鎮農戶蔡建榮如數家珍地盤算著今年的收入。
結合廣靈縣地處北緯40度黃金種植帶和日照充足、土壤富含有機質的獨特優勢,縣委縣政府全力做好產業與就業聯動大文章,圍繞“賣給誰、種什么、怎么種”深耕農業賽道,引導百果園生態鏈企業按照三期逐步推進總投資3.6億元的3萬畝西甜瓜、水果型蔬菜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搭建直供“百果園”面向京津冀的銷售渠道,項目達效后可吸納當地農村勞動力1000多人,人均增收1.5萬元,同步帶動倉儲及冷鏈物流業發展,形成家門口有產業、可就業的“雙業”格局。同時,廣靈縣還不斷推動公共就業服務向基層延伸,持續發揮縣級“零工市場”、鄉鎮就業服務站作用,提供“一站式”就業服務,開展好“線上+線下”招聘活動,持續健全常態化就業供需對接和精準幫扶機制,實現用人需求、就業需求的無縫對接。
聚焦民生所需,辦好民生實事,增進民生福祉……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的新起點,廣靈縣這座幸福之城意氣風發地走在新的趕考之路上。她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圍繞“一老一小一青壯”,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助老服務、推動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發展更加優質更加均衡教育,讓人民群眾生活更有品質、更為舒心、更加美好,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